科技开发部紧紧围绕着学校“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建设,积极推动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体制建设,抓实重点工作,多举措全方位协同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取得实效。2014年以来,与近2100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产学研合作合同3124项,社会服务总收入近13.8亿元,较上一个六年翻两番;近两年,科技成果转化总量在省属高校院所排名第一,国内排名80-90名。先后获“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项目成果转化优秀组织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集体1项、个人2项,创新奖集体和个人各1项,创新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创新成果优秀奖1项;“福建省五一先锋号”和“福建省优秀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一)完善成果转移转化制度建设。落实国家和省相关科技成果转化文件精神,成立以学校分管副校长为组长、科技开发部等16个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领导小组;先后修订或出台了横向项目经费管理、合同管理、项目负责人认定以及产学研平台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办法;落实分类评价,率先在全省高校中单列“福州大学应聘成果转化与技术推广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业绩条件”;试行成果转化绩效评价,在《福州大学关于印发绩效工资实施办法(修订版)》中制定“福州大学社会服务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从业务管理、奖励激励、职称评聘等方面全力激发教师社会服务意识与成果转化积极性,形成适应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体制。
(二)实施校地企战略合作工程。着眼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探索搭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一是推进校地合作,与福州、晋江、定西、宿迁、闽东北协同发展区、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省内外19个地方政府及部门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校地合作经费近6亿。二是推进校企战略合作,与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省水利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18家行业领头羊、科研机构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了市校——县校——区校——企校多层级合作格局。
(三)实施平台共建工程。一是推进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获批建设“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国家知识产权试点高校”“福建省高校知识产权运营创新中心”。二是围绕省市重点产业,与紫金矿业集团、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等近百家企事业单位共建产业关联度高的校企产学研平台74家、福州市专家工作站35家。三是在产业集聚地、石化行业龙头区、经济带交叉区分别建立晋江研究院、泉港和宿迁产业化基地,作为校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集中区。
(四)实施重点项目推进工程。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围绕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支柱产业与关键技术问题,找准学校科研项目与区域经济发展资源禀赋的结合点,在大数据、电子信息、智能制造、金属矿物冶炼、化工环保、新基建等领域加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签订3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合同40项,合同金额超过1.8亿元;专利实施转化129件,合同金额近8400万元。
(五)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以科技人才为主体、以科技成果为纽带,向福州(仓山区、晋安区、连江县、罗源县、闽侯县、闽清县、永泰县、长乐市、福清市)、莆田(城厢区、涵江区)、宁德(福安市、霞浦县)、南平(南平市、光泽县、延平区、松溪县、建瓯、建阳区、浦城县)、三明(将乐县)、泉州(南安市、泉州市、晋江市、石狮市、泉港区、永春县)、龙岩(新罗区)、漳州(云霄县)全省29个区县市基层派遣64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战。
(六)推进科技扶贫行动。一是围绕城乡规划、产业规划、生态保护、技术研发等主题,与福建南平、龙岩、宁德以及甘肃、宁夏、新疆等欠发达地区开展战略咨询、规划编制、专题研究、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合作项目超过140项。二是主动融入福州与定西东西部扶贫协作,于2019年4月2日与定西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和《数字中国建设市级示范区战略合作意向书》,开展《“数字定西”建设总体规划(2019-2025年)和“数字定西”建设三年实施方案》《数字定西”标准规范(一期)》等项目合作,开办“数字定西”骨干人才培训和“双招双引,对标福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千人培训等。三是作为协作单位积极落实省政协领导挂钩帮扶具体要求,对口帮扶建瓯市水土流失治理工作,深入开展建瓯小松镇乡村振兴示范带战略规划、南雅镇小雅村旅游规划、巨历口村与东游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迪口镇值源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以及水土保护研究与宣传等工作。
(七)引导开展疫情科技攻关。发布《关于强化疫情防控科技攻关与产学研合作工作管理的通知》,引导开展疫情科技攻关,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盒、一步法病毒RNA提取试剂、冠状病毒(SARS-CoV-2)IgG/IgM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等一批成果在合作企业生产应用。